你是不是曾經疑惑過拜拜燒金紙、燒銀紙,怎麼確定神明或祖先有沒有收到?

這個大哉問在現代,常見到的是用紅紙袋,寫上祖先塔位號碼,一張一張摺好就放進去紅紙袋,集中燒化也不用擔心祂收不到。據傳這樣的做法,早期土葬的台灣是沒有的,後來因外省移民,或許骨灰比較好攜帶,就成為現在常見的作法。

而下圖這個清末的版印,就有寫上祖先名字、年月日收用,左下角題上子孫姓名。這樣也可以知道哪些人沒有來拜拜 (咦) 特別的地方是四周有佛教咒語《往生咒》,下次如果又有人跟你說佛教不燒金銀紙就給他看這個!

除了往生咒,這上面還寫了〈謹具奉申 金銀錢財冥衣一包 謹呈〉、中間寫收件人姓名,左邊〈冥中收用 孝OOO奉祀〉,下方還有一個聚寶盆,左邊有鹿/祿,右邊有鶴/長壽,整個畫面非常吉祥。

往生咒全文

哥倫比亞大學蒐藏

這一份的往生咒比較抽象,但也是給祖先的收件袋。上方題字〈金銀寶庫〉,祖先牌位在中間,下方有牌樓與獅子,後面遠景還有山水,呈現的又是不同景象,比較像是回歸自然與道合一。

另外還有這一種,比較華麗的,也是給祖先收用的。整個畫面像是一間廟,題名〈男女冥衣〉,中間小空白填寫祖先名字,左右側有童男童女。下方則是刻畫供桌的樣子,香燭茶酒俱全,右下角寫上〈冥用錢財亡人收用 貢此靈魂有大利益 三寶功勳念利符來〉、左下角寫〈無人間用火化冥功 燒煉紙馬財寶同形 太上老君急急如令〉也是非常豐富的畫面!

祖先收用

 

接下來這一張又不太一樣了,這個是給神明的《正盟執照》,右邊印天曹、左邊寫庫官,但現在台灣已經幾近沒有,所以可以推想是清朝古人他們其實會這樣做,讓大家燒給神明的時候,也能更知道是誰奉獻的。如果去廟裡沒有疏文的時候,用這樣一張紙填寫也是挺方便的。

正盟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