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拜/求姻緣】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就是七夕,傳說牛郎與織女因為相戀後不再勤勞耕作織布,所以被玉帝懲罰,一年只能在這日相會。而織女為天上的七仙女之一,尊稱她們「七娘媽」,除了會保佑未滿16歲的小孩長大,她們也會把人世間未婚的成年男女製成名冊,向天庭呈報。月老神收到名冊後,按照個性、善惡、興趣與條件抄寫成一本配偶名冊,然後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使合適的男女配成一對佳偶。
傳統民間皆會準備豐富的供品在當日午後到傍晚在自家門口對天祭拜,這天也是床母的生日,也要記得祭祀。而在台南更隆重地會準備紙糊七娘媽亭,放在供桌,但其餘地方大多是手持清香對天呼請即可。供品則要有七份七個碗,常見的供品有油飯、麻油雞麵線、齋碗、湯圓,以及頗具特色的圓仔花與胭脂、椪粉、紅絲線,金紙則是七娘媽衣與四色金。
紅線會在祭拜後與打洞的古銅錢串上給未滿16歲的子女戴上,稱為換絭(音同眷),直到16歲才可脫絭。拜拜完的圓仔花和胭脂會拋到屋頂上,表示送給七仙女。或是留一半下來給自己用,祈求白皙美麗與孩子平安長大。而台南鹿港地區的七娘媽亭精美華麗,上面裝有七娘媽牛郎鵲橋等,是相當珍貴的民俗手工藝,近年來地方政府也因此舉辦成年禮活動。
2014年時台灣碩果僅存仍傳承這項古法的老藝師張徐沛,花了兩週時間,打造高十尺的「七娘媽亭」。 張徐沛說,立體的「七娘媽亭」為六角形,主體結構用桂竹搭建,為讓骨架穩固,每一根竹子都要剖成相同厚度,過程費時;「七娘媽亭」講求吉利,從紙張、竹子到最終成品大小,都要用魯班尺量出最吉利的尺寸。「我已經四十年沒做這種大型七娘媽亭,只希望這個傳統習俗與技藝不要被遺忘。」
【拜註生娘娘/臨水夫人】
而『註生娘娘』在台灣的廟宇出現機率很高!就不是主祀,但旁祀也一定會有。註生娘娘是各時各地許多幫助無數婦女產子的神靈聚合體。其中,對台灣人而言,註生娘娘常見的身分為『臨水夫人』陳靖姑。臨水夫人主司女性的安胎、助產,例如台南有一間著名的臨水夫人廟,正殿中央就是主神臨水夫人,旁祀管姻緣的花媽、花婆與負責懷胎受孕的註生娘娘 。
相傳唐朝末年(西元904年)陳靖姑的母親因求生子未果,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只好求助神明,直到拜見觀音菩薩後,觀音菩薩入夢一滴血,顯現神蹟真的懷孕生下陳靖姑。長大後陳靖姑與林九娘、李三娘一同學法師承道教閭山派,為民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有伏白蛇、捉小鬼等神績。24歲時雖懷孕之身,但為民祈雨抗旱而犧牲,被鄉民奉為神靈,尊稱為「臨水夫人」,進而期望祂能保護婦幼,因此稱為「順產助生護胎佑民女神」。
麾下有三十六宮貴妃、七十二苑玉女:通稱婆者,其各分別職掌注生、順生、注胎、監生、抱送、守胎、轉生、護產、分男女、安胎、養生、抱子等生育的各個環節。以及十六花公婆神:分別司掌「挑花」、「分花」、「種花」、「顧花」、「安花」、「養花」、「育花」等事宜,白花為男孩,紅花為女孩。民間相傳人都是從一座百花橋而降世,是臨水夫人陳靖姑送他們來的,因此向臨水夫人「請花求子」。
爾後經過歷代追封,如宋理宗淳佑元年(西元1241)封「崇福昭惠慈濟夫人」,賜額「順懿」,淳佑六年(西元1246)加封「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元惠宗元統初年(西元1333年)追封「淑靖」。清乾隆加封「太后」故稱「臨水陳太后」,清道光年間加封「護國太后元君」,清咸豐帝年間加封「順天聖母」。而臨水大夫人陳靖姑農曆正月十五日聖誕,臨水二夫人林夫人農曆八月十五日聖誕,臨水三夫人李夫人農曆九月初九日聖誕,都是適合求子答謝的好日子!
【土地婆千秋/農曆三月十八】
民間故事裡,土地婆常給人不近人情的形象,但隨著時代變遷,男女平等訴求漸漸實現,嫁進門也不用冠夫姓,而土地婆的神蹟故事也漸漸傳開!而農曆三月十八,為土地婆聖誕,也快快準備好禮恭祝千秋吧!
例如台中石岡則有座『土地婆抱子』神像,這尊全台獨一的抱子神像,是古人感念土地婆顧子,刻神像報恩,傳言清朝時有多對夫妻,生下許多孩子,逃難帶不走幼子,只能含淚託放廟內,等動亂平定後返鄉,沒想到孩子奇蹟存活,眾人塑造神像感念,也留下「土地婆庇子」的傳說。
不知是否性別平等的關係,相傳土地婆也會牽成同志姻緣,而農曆三月十八土地婆生日,趕緊找看家裡附近土地公廟是否有供奉土地婆吧!
產品內容:
1.正錫箔再生紙大百壽金
2.手工正錫箔竹紙壽金
3.手工正錫箔竹紙刈金
4.手工正錫箔竹紙福金
5.娘媽衣 (女性神尊專用)
6.花盆金(花仔錢/小朋友補運)
適用範圍:
七夕拜拜/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夫人(土地婆)
製造產地:
中國大陸/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