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工金紙要選錫箔當重要元素呢?難道不能用金粉或貼紙替代?或許可以從古書裡找到答案。
最早的記載 唐朝紙錢用錫箔
「(神)鬼所用物皆與人異,為黃金與絹為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乙紙為絹帛最為貴上。
文本如言作之,及景食畢,令從騎更代坐食,文本以作金銀絲絹焚之,景深喜。」
《冥報記》/唐朝吏部尚書 唐臨(西元600-659)
白話的意思是無形的神佛祖先或鬼魂用的都跟活人有差,只有黃金跟絹能通用,不過也不如其他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用黃色顏料塗上錫箔當作金錢,然後貼在竹紙上最為尊貴。我們的手工刈金,就還是延續這樣的工藝。
文本照他所說的做,等到已故的侯景(西元503-552,歷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亂)吃完後,
讓跟從的騎兵替代不勞而食,文本以作金、銀、絹、絲把它燒掉,侯景很高興的收到!聖筊!
(台灣阿婆手工貼箔實景)
此外根據學者考究,在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開始用紙錢,而到了唐朝時期真正的傳入皇宮,
祭司這時候也就有了給神佛使用的。也或許是經過多年戰亂,人們已經沒有辦法輕易使用昂貴的金銀絹絲來當祭品,
所以就開始用紙品替代。這或許是最早的紀錄了,也告訴我們給無形的貨幣、供品之間的關聯和演變,
是不是很有千年文化的穿梭時空感!這樣來說紙錢就已經有近1500年以上的歷史!
另外在白居易(西元772-876)的詩,也可以見到紙錢的身影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古時寒食節跟清明節是不同的節日,冬至後的105天是寒食節,但因為跟清明接近所以漸趨合一。
而掃墓的紙錢現在是用燒的,但在詩裡面呈現的是野紙飛。
白居易的紙錢飛 vs.西藏人的撒紙馬
有趣的是,一位友人到西藏附近旅行,看到藏人是將紙馬沿途撒在路上,
我委託她幫我撿起蒐藏帶回台灣,但是藏人跟她說『這個不能撿!撿了會讓丟的人福份不見!』
另外西藏的馬紋經幡,以奔馬踏雲或幡旗高飄表現超能力,藏文稱作朗達(Rlungrta),朗為風的意思,達就是馬,
上面畫著佛法僧三寶與經文。傳統的朗達印的是藏文佛經,但是現在大量印刷卻被各式各樣的Q版馬給取代,
少了一些尊敬神聖的意義。 而漢文翻譯稱為風馬,風馬可以是印在紙上,也能用布印,可以用燒化或貼在門上、插在屋頂上等。
雲馬與甲馬 是千年文化的傳承
古人認為神佛會騎著馬穿越時空而來,也會乘著馬回去,因此在台灣過年送神接神的紙錢《雲馬》也都會有馬在上面。
而較常見的就是甲馬,現在許多廟裡提供金紙都會有,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必須經由專業人士犒軍賞兵馬使用。
雖然說不曉得是為什麼,但直覺讓人想到是否跟文成公主(西元623-680)嫁入吐蕃有關?連飛天紙馬野一併傳入?
而且還保留「撒」這樣的習俗?或許這沒有答案,就只能讓人想像,也是歷史的趣味。
延伸閱讀:
金紙學.1|這些都算金紙嗎?
金紙學.3|原來更衣沒有都一樣?
金紙學.4|小朋友才做選擇!長壽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