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過這個嗎?

「冥關渺渺去不歸,逝魄茫茫喚不回。」當一期生命走到盡頭,並非終止,而是通往下一段旅程的起點。彼岸的景象無人得知,因而衍生無數想像——或為光明清淨的樂土,或為幽冥陰森的重關。這未知的過渡,正象徵著靈魂脫離塵世、邁向新生前的必經之路。生與死之間的界限,也許模糊難辨,卻揭示著生命循環、永無止息的奧秘。

在明清時期,會在往生者身上放一張《西方公據冥途路引》,請地藏王菩薩來接亡人。

 

根據學者研究,西方公據路引的出現,是將念佛方法與指導修持的西方公據,轉化為一紙僅書寫通關疏文,但強調往生時佩帶即能使亡者順利歸西的一種簡化現象;這樣的轉變,雖然表面上看似更容易往生淨土但佛教經典的思想內涵隨之消失,不過在一般社會大眾的喪葬禮俗中,獲得更為廣泛的使用。

 

 

除了地藏王菩薩也有阿彌陀佛的版本(如上圖),這張畫面豐富,像是渡海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船的後段站立白衣觀音像,身後有善財童子作拉帆狀,二桅旗上書「極樂世界」,主桅船帆與船身之邊框亦滿佈白點,即以提供圈點以統計唸佛號數,唸一百佛點一圈,點滿共15萬佛。佛祖兩旁及主帆上各有數排文字,主要說明念佛的益處與計數、迴向之方法,主帆的左方有預留空白供填寫住址姓名之文字。

明代開始盛行的《西方公據路引》淵源可追溯至中國傳統喪葬中「過所」與「物品轉移」兩種觀念,是佛教進入中國後與中國既有的喪葬禮俗相互交涉下所產生的。明代西方公據路引的出現,可分為內外兩個因素:就外部而言,西方公據路引的形制受到當時官方通行證路引的影響;於內部而言,西方公據路引繼承了佛教本有的念佛計數為證的淨土修持內容,兩者結合,最終成為所謂的西方公據路引。(原文)

 

系列文章

 

金紙學.1|這些都算金紙嗎?

金紙學.2| 為什麼手工金紙要選錫箔當重要元素呢?

金紙學.3|原來更衣沒有都一樣?

金紙學.4|小朋友才做選擇!長壽生錢

金紙學.5|只有過年才會用得到!飛天雲馬

金紙學.6|不是大白的大百壽金

金紙學.7|假不了!識貨的祂都知道檔次到哪裡

金紙學.8|日新月異?是好還是壞呢?

金紙學.9|金銀紙禮也有幣別的差異?

金紙學.10|千年紙錢原來跟祂有關係?

金紙學.11|焰紅紙箱的清明

金紙學.12|沖繩也會燒紙錢?

金紙學.13|大銀小銀怎麼用?

金紙學.14|尊卑的鬼神世界

金紙學.15|持續創新的鬼月 普渡公金

金紙學.16|原來牠是神獸!

金紙學.17|怎麼知道祂有沒有收到?